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辩护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7

 
381312
法释〔2012〕21号

第一章 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章的规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犯罪地的确定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对于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管理者所在地,被告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财产遭受损失地。

第二章 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章的规定,审判人员具有特定情形时应当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审判人员违反规定具有特定情形时应当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参与过本案侦查、审查起诉工作的侦查、检察人员调至人民法院工作时不得担任本案的审判人员。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并告知其合议庭组成人员、独任审判员、书记员等人员的名单。

第三章 辩护与代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章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利。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辩护人辩护。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在离任后一定时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辩护人。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在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所审理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

审判人员和法庭工作人员的亲属不能担任辩护人

审判人员和法庭工作人员的亲属不能担任辩护人

根据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不得担任其任职法院所审理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

辩护人的资格和选拔

辩护人的资格和选拔

根据法律规定,律师、人民团体、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或者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被委托为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被告人的辩护人数量

被告人的辩护人数量

根据法律规定,一名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被告人,或者未同案处理但犯罪事实存在关联的被告人辩护。

告知被告人的权利和法律援助

告知被告人的权利和法律援助

根据法律规定,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应当告知其有权委托辩护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告知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情形的,应当告知其将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

审判期间的辩护人委托

审判期间的辩护人委托

根据法律规定,在押的被告人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向其监护人、近亲属或者其指定的人员转达要求。被告人应当提供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有关人员无法通知的,应当告知被告人。

法律援助的申请和指派

法律援助的申请和指派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在押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转交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

对下列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一)盲、聋、哑人; (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一)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经委托辩护人;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 (四)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 (五)有必要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应当将法律援助通知书、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送达法律援助机构;决定开庭审理的,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以外,应当在开庭十五日前将上述材料送达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通知书应当写明案由、被告人姓名、提供法律援助的理由、审判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已确定开庭审理的,应当写明开庭的时间、地点。

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的处理

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的处理

根据法律规定,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坚持自己行使辩护权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被告人拒绝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的,人民法院应当查明原因。理由正当的,应当准许,但被告人须另行委托辩护人;被告人未另行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书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辩护人的提交手续

辩护人的提交手续

根据法律规定,审判期间,辩护人接受被告人委托的,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三日内,将委托手续提交人民法院。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为被告人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承办律师应当在接受指派之日起三日内,将法律援助手续提交人民法院。

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

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

根据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讨论记录以及其他依法不公开的材料不得查阅、摘抄、复制。

辩护人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提供方便,并保证必要的时间。

复制案卷材料可以采用复印、拍照、扫描等方式。

会见和通信权利

会见和通信权利

根据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或者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或者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审查、核实、认定证据。

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对物证、书证应当着重审查其是否为原物、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与原物、原件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对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其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证人作证时的年龄,认知、记忆和表达能力,生理和精神状态是否影响作证。

证人证言的审查与认定

一、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的利害关系

在审查证人证言时,需要注意证人与案件当事人以及案件处理结果是否存在利害关系。

二、询问证人是否个别进行

在询问证人时,需要确认是否进行了个别询问,以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可信。

三、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在审查询问笔录时,需要确认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询问时是否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核对确认询问笔录。

四、询问未成年证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

在询问未成年证人时,需要确认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并核实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五、证人证言是否以非法方法收集

需要注意证人证言是否是以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

六、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印证和矛盾

需要审查证人的证言之间是否相互印证,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认定

一、讯问的合法性

在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时,需要重点审查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的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

二、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在审查讯问笔录时,需要确认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被告人相关权利和法律规定,并核对确认讯问笔录。

三、讯问未成年被告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

在讯问未成年被告人时,需要确认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并核实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四、被告人供述是否以非法方法收集

需要注意被告人的供述是否是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

五、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一致性和矛盾

需要审查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同时,还需审查被告人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随案移送。

六、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与其他证据的印证和矛盾

需要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与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及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

在审查鉴定意见时,需要确认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

二、鉴定人是否存在回避情形

需要审查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

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在审查鉴定意见时,需要确认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

四、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

需要审查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了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鉴定方法、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是否由鉴定机构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

五、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需要审查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

六、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

需要审查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

七、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的关联

需要审查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

八、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及其他证据的印证和矛盾

需要审查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以及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一、勘验、检查的合法性

在审查勘验、检查笔录时,需要确认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

二、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需要审查辨认的过程、方法,以及辨认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需要审查侦查实验的过程、方法,以及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一、视听资料的审查与认定

在审查视听资料时,需要确认视听资料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来源是否合法,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当事人等违反法律、有关规定的情形。

二、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在审查电子数据时,需要确认电子数据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二人以上进行并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技术规范,电子数据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删除、修改、增加等情形。

非法证据排除

一、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述的,应当认定为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二、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在认定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判断是否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

一、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应当在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告知其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并在开庭审理前提出申请。

二、申请书的提交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理前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时,应当及时将申请书或者申请笔录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

三、庭前会议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进行了解和听取意见。

四、法庭审理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时,法庭应当进行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进行调查;没有疑问的,应当当庭说明情况和理由,继续法庭审理。

五、再次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相同理由再次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时,法庭不再进行审查。

六、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

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可以在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申请后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

第一百零一条 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

当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时,公诉人可以通过出示、宣读讯问笔录或其他证据,有针对性地播放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提请法庭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等方式,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公诉人提交的合法性说明材料

公诉人提交的取证过程合法的说明材料应当经有关侦查人员签名,并加盖公章。未经有关侦查人员签名的,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上述说明材料不能单独作为证明取证过程合法的根据。

第一百零二条 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排除

经审理,确认或不能排除存在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排除。

第一百零三条 第二审法院的审查和处理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1. 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没有审查,且以该证据作为定案根据的;
  2. 人民检察院或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关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结论,提出抗诉、上诉的;
  3.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第一审结束后才发现相关线索或材料,申请人民法院排除非法证据的。

第九节 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第一百零四条 真实性的审查

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

第一百零五条 间接证据的认定

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1. 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2. 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3. 全案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4. 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
  5. 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

第一百零六条 自首、坦白、立功的认定

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且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相互印证,并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第一百零七条 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材料,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使用前款规定的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法庭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时,审判人员可以在庭外核实。

第一百零八条 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的审查

对侦查机关出具的被告人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等材料,应当审查是否有出具该说明材料的办案人、办案机关的签名、盖章。对到案经过、抓获经过或确定被告人有重大嫌疑的根据有疑问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说明。

第一百零九条 慎重使用的证据

下列证据应当慎重使用,有其他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

  1.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但尚未丧失正确认知、表达能力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
  2. 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有利被告人的证言,或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作的不利被告人的证言。

第五章 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强制措施的决定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时,根据情况,对被告人可以决定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逮捕。对被告人采取、撤销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由院长决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 拘传被告人

对经依法传唤拒不到庭的被告人,或根据案件情况有必要拘传的被告人,可以拘传。拘传被告人,应当由院长签发拘传票,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拘传被告人,应当出示拘传票。对抗拒拘传的被告人,可以使用戒具。

第一百一十五条 拘传被告人的持续时间

拘传被告人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逮捕措施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告人。应当保证被拘传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第一百一十六条 取保候审

被告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取保候审。对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与保证金保证。

第一百一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保证人

对下列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可以责令其提出一至二名保证人:

  1. 无力交纳保证金的;
  2. 未成年或已满七十五周岁的;
  3. 不宜收取保证金的其他被告人。

第一百一十八条 保证人的审查和义务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保证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符合条件的,应当告知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并由其出具保证书。

第一百一十九条 保证金的存入和管理

对决定使用保证金保证的被告人,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并责令被告人或为其提供保证金的单位、个人将保证金一次性存入公安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第一百二十条 取保候审决定的执行

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宣布取保候审决定后,应当将取保候审决定书等相关材料送交当地同级公安机关执行;被告人不在本地居住的,送交其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对被告人使用保证金保证的,应当在核实保证金已经存入公安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后,将银行出具的收款凭证一并送交公安机关。

第一百二十一条 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

被告人被取保候审期间,保证人不愿继续履行保证义务或丧失履行保证义务能力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保证人的申请或公安机关的书面通知后三日内,责令被告人重新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或变更强制措施,并通知公安机关。

第一百二十二条 保证人协助被告人逃匿的追究

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认为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的,如果系保证人协助被告人逃匿,或保证人明知被告人藏匿地点但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对保证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二十三条 没收保证金的处理

人民法院发现使用保证金保证的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应当提出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的书面意见,连同有关材料一并送交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处理。人民法院收到公安机关已经没收保证金的书面通知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后,应当区别情形,在五日内责令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或提出保证人,或变更强制措施,并通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决定对被依法没收保证金的被告人继续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的期限连续计算。

第一百二十四条 逮捕

人民法院对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情形的被告人,应当决定逮捕。

第一百二十五条 逮捕决定的执行

人民法院决定逮捕被告人后,应当将逮捕决定书等相关材料送交同级公安机关执行,并将逮捕决定书抄送人民检察院。逮捕被告人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其家属被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确实无法通知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一百二十六条 逮捕后的讯问

人民法院对决定逮捕的被告人,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内讯问。发现不应当逮捕的,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立即释放。

第一百三十三条 变更强制措施

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变更强制措施:

  1.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2. 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
  3. 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第六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三十八条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追缴、退赔的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和本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符合条件的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国家财产、集体财产的,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条件包括: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根据本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被告人包括: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方式和期限

根据本解释第一百四十七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后及时提起,并应当提交附带民事起诉状。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根据本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当根据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被告人应当赔偿的数额。对于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和判决

根据本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可以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达成协议并即时履行完毕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当制作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期限和送达

根据本解释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指定管辖案件的审理期限,从被指定管辖的人民法院收到指定管辖决定书和有关案卷、证据材料之日起计算。审判期间,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对于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收件人签收。收件人不在的,可以由其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员代收。收件人或代收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可以邀请见证人到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将诉讼文书留在收件人、代收人的住处或单位。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刑事和解的定义和阶段
  2. 如何申请无行贿犯罪证明书
  3. 哪些犯罪记录无法查询到
  4. 在看守所的人被判刑了吗?如何了解判决情况?
  5. 一审中的撤诉
  6. 刑事自诉条件的要求
  7. 律师豁免权的重要性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