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辩护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5

 
37909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2年11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具体来给你介绍。

第一章 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对于这些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另外,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也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

第二章 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审判人员具有特定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并且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审判人员违反规定,具有特定情形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并告知其合议庭组成人员、独任审判员、书记员等人员的名单。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被驳回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第三章 辩护与代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告人在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时,应当充分保障其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利。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辩护人辩护。但是,有一些人员不得担任辩护人,如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处于缓刑、假释考验期间的人,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人民陪审员,以及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

被告人监护人、近亲属担任辩护人的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是前款第四项至第七项规定的人员,并且被告人委托他们担任辩护人,可以准许。

审判人员和法院工作人员担任辩护人的限制

根据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在离任后的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辩护人。此外,他们也不得担任他们原来所在法院审理的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此外,审判人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也不得担任他们原来所在法院审理的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

辩护人身份核实和授权委托书

律师、人民团体、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或者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被委托为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数量限制

一名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两人作为辩护人。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被告人,或者未同案处理但犯罪事实存在关联的被告人辩护。

告知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和法律援助

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应当告知其有权委托辩护人。如果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应当告知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如果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应当告知其将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方式。

在押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通知

在押的被告人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向其监护人、近亲属或其指定的人员转达要求。被告人应当提供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如果有关人员无法通知,应当告知被告人。

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

人民法院收到在押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转交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对下列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一)盲、聋、哑人;(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在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具有一定情形的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辩护人查阅、复制案卷材料

辩护律师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讨论记录以及其他依法不公开的材料不得查阅、摘抄、复制。人民法院应当提供方便,并保证必要的时间。复制案卷材料可以采用复印、拍照、扫描等方式。

辩护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或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或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补充收集证据

辩护律师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材料未随案移送,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相关线索或材料。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应当向人民检察院调取,并及时通知辩护律师。

调取证据材料

辩护律师申请向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签发准许调查书。辩护律师向证人或有关单位、个人收集、调取与本案有关的证据材料,因证人或有关单位、个人不同意,申请人民法院收集、调取,或申请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同意。人民法院向有关单位、个人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由提供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向个人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由提供人签名。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个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材料的名称、收到的时间、件数、页数以及是否为原件等,由书记员或审判人员签名。收集、调取证据材料后,应当及时通知辩护律师查阅、摘抄、复制,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证据的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依据。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审查、核实、认定证据。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法律和本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应当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被告人、被害人的身份,被指控的犯罪是否存在,被指控的犯罪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被告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有无罪过,实施犯罪的动机、目的,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案件起因等,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被告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有关附带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理的事实,有关管辖、回避、延期审理等的程序事实,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其他事实。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对被告人从重处罚,应当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物证和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对物证和书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物证和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或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与原物、原件相符,是否由两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物证和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笔录、清单是否经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物证和书证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受损或改变;物证和书证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关联;对现场遗留与犯罪有关的具备鉴定条件的血迹、体液、毛发、指纹等生物样本、痕迹、物品,是否已作DNA鉴定、指纹鉴定等,并与被告人或被害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比对;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和书证是否全面收集。

第三节物证和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物证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以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应当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有制作人对制作过程和原物、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或者说明中是否有签名;

(二)是否有其他瑕疵。

如果对物证的来源和收集程序有疑问,并且不能提供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书证的副本、复制件,应当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有制作人对制作过程和原物、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或者说明中是否有签名;

(二)是否有其他瑕疵。

如果对书证的来源和收集程序有疑问,并且不能提供合理解释的,该书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物证和书证的来源、收集程序存在疑问,且无法提供合理解释,这些证据将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第四节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证人证言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证言的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

(二)证人作证时的年龄、认知、记忆和表达能力,以及生理和精神状态是否影响作证;

(三)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是否有利害关系;

(四)询问证人是否个别进行;

(五)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询问时是否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证人是否核对确认询问笔录;

(六)询问未成年证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七)证人证言是否以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

(八)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被害人陈述,参照适用证人证言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与认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应当考虑证言的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证人的年龄、认知、记忆和表达能力,以及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是否有利害关系等因素。同时,还应当审查询问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询问笔录是否符合要求,并且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

第五节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认定

被告人供述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被告人的供述,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的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

(二)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被告人相关权利和法律规定,被告人是否核对确认讯问笔录;

(三)讯问未成年被告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四)被告人的供述是否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

(五)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被告人的所有供述是否随案移送;

(六)被告人的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有无矛盾;

(七)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与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及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辩解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被告人的辩解,参照适用被告人供述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与认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应当考虑讯问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讯问笔录是否符合要求,并且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以及与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

第六节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鉴定意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

(二)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

(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

(四)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鉴定方法、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是否由鉴定机构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

(五)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

(六)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

(七)鉴定意见是否明确;

(八)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无关联;

(九)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及相关照片等其他证据是否矛盾;

(十)鉴定意见是否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无异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应当考虑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以及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等因素。

第七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勘验、检查笔录,应当审查以下内容:

(一)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签名或盖章;

(二)勘验、检查笔录是否记录了提起勘验、检查的事由,勘验、检查的时间、地点,现场人员、现场方位、周围环境等情况,以及勘验、检查、搜查的过程;文字记录是否与实物或绘图、照片、录像相符;现场、物品、痕迹是否伪造或破坏;人身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是否伪装或变化等。

如果勘验、检查笔录存在明显不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且无法提供合理解释或说明的,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辨认笔录,参照适用勘验、检查笔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与认定。

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侦查实验等笔录,应当审查实验的过程、方法,以及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如果侦查实验的条件与事件发生时的条件有明显差异,或者存在影响实验结论科学性的其他情形,侦查实验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应当考虑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以及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第八节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视听资料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视听资料,应当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来源是否合法;

(二)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如果是复制件,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复制件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是否有制作人、原视听资料持有人的签名;

(三)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当事人等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四)是否写明制作人、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方法;

(五)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有无剪辑、增加、删改等情形;

(六)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对于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数据,应当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原始存储介质无法封存、不便移动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返还时,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两人以上进行,是否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有无提取、复制过程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二)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技术规范;经勘验、检查、搜查等侦查活动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附有笔录、清单,并经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远程调取境外或异地的电子数据的,是否注明相关情况;对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是否注明清楚;

(三)电子数据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删除、修改、增加等情形;

(四)电子数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电子数据是否全面收集。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审查应当考虑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来源是否合法,是否为原件,以及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等因素。

第九节非法证据的排除

非法证据的排除

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或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述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对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形,应当综合考虑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时,应当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材料。

人民法院在向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应当告知其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并要求在开庭审理前提出申请,但在庭审期间才发现相关线索或材料的除外。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理前提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及时将申请书或申请笔录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理前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时,人民法院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出示有关证据材料等方式,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说明。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法证据应当被排除。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申请时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材料。人民法院在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应当告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并要求在开庭审理前提出申请。如果在庭审期间才发现相关线索或材料,也可以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将申请书或申请笔录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对于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召开庭前会议,了解情况并听取意见。人民检察院可以出示相关证据材料,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说明。

法庭审理过程中对非法证据的处理

第一百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庭应当进行审查。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进行调查;没有疑问的,应当当庭说明情况和理由,继续法庭审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相同理由再次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庭不再进行审查。

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后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

法庭审查非法证据的合法性

第一百零一条: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的,可以由公诉人通过出示、宣读讯问笔录或者其他证据,有针对性地播放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提请法庭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等方式,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公诉人提交的取证过程合法的说明材料,应当经有关侦查人员签名,并加盖公章。未经有关侦查人员签名的,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上述说明材料不能单独作为证明取证过程合法的根据。

法庭审查结果的通知

第一百零二条:经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排除。人民法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后,应当将调查结论告知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第一百零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一)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没有审查,且以该证据作为定案根据的;

(二)人民检察院或者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关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结论,提出抗诉、上诉的;

(三)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第一审结束后才发现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申请人民法院排除非法证据的。

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的审查

第一百零四条: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一百零五条: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一)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二)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三)全案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四)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

(五)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

供述和物证的认定

第一百零六条: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且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相互印证,并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强制措施

拘传和取保候审

第一百一十三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根据情况,对被告人可以决定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逮捕。对被告人采取、撤销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由院长决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对经依法传唤拒不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根据案件情况有必要拘传的被告人,可以拘传。拘传被告人,应当由院长签发拘传票,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拘传被告人,应当出示拘传票。对抗拒拘传的被告人,可以使用戒具。

第一百一十五条:拘传被告人,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逮捕措施的,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告人。应当保证被拘传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第一百一十六条:被告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取保候审。对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与保证金保证。

第一百一十七条:对下列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可以责令其提出一至二名保证人:

(一)无力交纳保证金的;

(二)未成年或者已满七十五周岁的;

(三)不宜收取保证金的其他被告人。

第一百一十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保证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符合条件的,应当告知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并由其出具保证书。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决定取保候审的被告人使用保证金保证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并责令被告人或者为其提供保证金的单位、个人将保证金一次性存入公安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第一百二十条: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宣布取保候审决定后,应当将取保候审决定书等相关材料送交当地同级公安机关执行;被告人不在本地居住的,送交其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对被告人使用保证金保证的,应当在核实保证金已经存入公安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后,将银行出具的收款凭证一并送交公安机关。

逮捕

第一百二十八条:对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情形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决定逮捕。

第一百二十九条: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逮捕:

(一)故意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企图自杀、逃跑的;

(三)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经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案,影响审判活动正常进行的;

(六)擅自改变联系方式或者居住地,导致无法传唤,影响审判活动正常进行的;

(七)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影响审判活动正常进行,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八)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从事特定活动,影响审判活动正常进行,或者两次违反有关规定的;

(九)依法应当决定逮捕的其他情形。

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

第一百三十三条: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变更强制措施:

(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被告人在押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释放。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予以释放:

(一)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二)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的;

(三)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

第一百三十五条:人民法院决定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被告人的,应当立即将变更强制措施决定书或者释放通知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

第一百三十六条:对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建议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建议后十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根据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时,应当说明理由。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如果同意变更强制措施,应当依照本解释的规定处理;如果不同意,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的权利

根据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但是,如果被害人是因为受到犯罪侵犯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处理

根据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如果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追缴、退赔的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他人权利的处理

根据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构成犯罪,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人民法院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根据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和本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告知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放弃诉讼权利,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

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处理

根据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受损失的单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列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国家财产、集体财产的,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责任

根据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侵害人;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死刑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亲友自愿代为赔偿的,应当准许。

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

根据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包括:起诉人符合法定条件;有明确的被告人;有请求赔偿的具体要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根据第一百五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当根据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被告人应当赔偿的数额。

对于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情况,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如果造成被害人残疾,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如果造成被害人死亡,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费用。

如果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赔偿范围、数额不受限制。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期限

根据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不收取诉讼费。

除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司法解释已有规定的情况外,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适用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律师去派出所调取笔录所需材料
  2. 未成年人是否能担任刑事辩护人?
  3. 在看守所的人被判刑了吗?如何了解判决情况?
  4. 第一编总则
  5. 一审中的撤诉
  6. 刑事自诉条件的要求
  7. 刑事案件家属作为辩护人的程序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