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在使用网络时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将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如果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了侵权行为,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通知后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与侵权行为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但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也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在法律上应承担民事责任,以及其他根据法律特别规定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首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以及对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和对网络水军的规制。
根据《规定》第十四条的规定,非法删帖的用户和网站将承担连带责任。该条规定:“被侵权人与构成侵权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达成一方支付报酬,另一方提供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服务的协议,人民法院应认定为无效。对于擅自篡改、删除、屏蔽特定网络信息或者以断开链接的方式阻止他人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被侵权人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有人接受他人委托实施上述行为,委托人和受托人将承担连带责任。
《规定》还对过错认定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针对转载网络信息行为,《规定》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在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转载主体应承担的与其性质和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二)所转载信息对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侵害程度;(三)对所转载信息是否进行了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修改了文章标题,以及是否可能导致严重不符合内容和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如果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以下情形除外:(一)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在约定范围内公开;(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三)学校、科研机构等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学术研究或统计目的,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以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的方式进行公开;(四)自然人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其他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五)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六)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为了解决维权成本高和利用网络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规定》加大了对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
《规定》第十八条明确规定:“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合理开支包括被侵权人或其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和取证的合理费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如果被侵权人因人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无法确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确定赔偿金额,但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规定,明确限制利用互联网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包括人肉搜索曝光等。这是司法解释首次将个人信息上升为人格权进行保护。然而,对于利用人肉搜索公开信息以反腐目的的行为,可以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