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9
财产继承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继承人既可以行使这种权利,接受应当继承的遗产,也可以放弃这一权利。放弃遗产又称为放弃继承,或继承权的放弃。放弃继承是指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以明示的方式不接受被继承遗产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一旦继承人作出放弃遗产的意思表示,意味着该继承人永远失去了对特定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权,不能再予以撤销变更。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人必须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继承人,并且必须由其本人亲自作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得代理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继承人作出放弃遗产的意思表示。放弃遗产的继承人将不再承担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义务的责任。
继承人已作出的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能否再予以撤销?
一般情况下,放弃继承一经作出,不允许撤销。放弃继承权是指继承开始到遗产分割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继承人自由地表示不愿意处于继承人的地位,放弃自己已取得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法律行为,不需要经过人民法院的批准或其他继承人的许可。如果允许继承人撤回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将不利于遗产分割的进行,也不利于继承关系的稳定,对公民的生产和生活也不利。
针对放弃继承权后又反悔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对此行为的处理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0条规定,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权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权反悔的,不予承认。
因此,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承认继承人要求撤销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然而,如果继承人在遗产分割后提出撤销请求,法院将不再予以支持。原则上,继承人放弃继承后不允许撤销,只有当其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时,才可允许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