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9
购物网站的商品展示页面属于广告,其法律性质应被视为要约邀请而非要约。根据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谢*飞研究员的指出,网络环境下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分具有特殊性。商品展示页面标明的价格并不意味着要约的存在,而是通过传递商品信息、吸引潜在顾客下单的方式。只有在顾客下单后,网站才会确认是否有货等情况,并决定是否与顾客成立合同。因此,商品展示页面并不符合合同法第14条对要约的具体确定和要约人受约束的要求。
顾客下单的行为属于发出要约,而网店的承诺是通过发货确认邮件或发货行为来表明的。根据合同法第22条的规定,承诺应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情况除外。当网店自动收到订单并发出订单确认邮件时,表明已收到顾客的要约。在人工审单配货阶段,如果认为可以缔结合同,网店会发出发货确认邮件或直接发货。只有在此时合同才正式成立并生效。在顾客下单后,双方的交易关系并未进入合同关系,因为卖方可能因为缺货等原因无法作出承诺,买方也有权修改或取消订单以撤销要约。因此,双方仍处于合同的缔结阶段,只有当卖方明确回复并进行承诺时,合同才成立并生效。
合同是当事人的合意与意思自治,而商家事先拟定的“订单确认邮件——发货确认邮件”两步走的步骤属于格式条款,但并不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格式条款是指在与不同当事方进行交易前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条款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交易便捷。在网络购物合同中,商家事先拟定的“订单确认邮件——发货确认邮件”两步走的用户须知等格式条款是关于双方合同缔结过程的拟定,并不是单方免除自身违约责任的约定。因此,这些格式条款并不会无效。
如果购物网站因标价错误或缺货等原因而不发出发货确认邮件或取消订单,属于不予承诺、撤销要约邀请。只要不存在欺诈等违法情形,购物网站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根据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要约邀请人可以撤回其邀请,只要没有给善意相对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要约邀请人一般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在市场竞争充分的环境下,卖方恶意取消订单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电商之间。此外,各大网络购物网站都有独立的、卖家无权删除更改的售后评价系统,如果存在恶意删单的行为,将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顾客可以通过在网站上进行负面评价来提醒其他潜在顾客,从而杜绝卖家故意制造噱头吸引注意力后又恶意删单的动机。
从法律经济分析和裁判社会效果的角度来看,法官在个案责任分配时应考虑承担责任的成本、预防效果以及责任成本是否会转嫁到他方等因素。如果法官将顾客下单理解为进行承诺并认为网购合同即成立生效,将购物网站事先拟定的合同成立步骤条款解释为无效的格式条款,可能会导致出乎法官预料的后果。这不仅无法起到预防作用,还会导致责任成本转嫁给顾客。由于存货不足、无法满足超量订单以及偶尔发生的标价错误等情况是任何购物网站都无法避免的客观现象,即便法官认为顾客一旦下单合同即成立、网站不供货即为违约,购物网站也无法保证今后的交易都不会出现货物不足或标价错误的情况。因此,此类裁判无法起到预防作用。
此外,此类判决引发的集团诉讼将导致购物网站承担高额的赔偿成本。为避免再次败诉,购物网站必须在顾客进行购物时要求点击同意使用规则和合同成立步骤,并在每个页面上加粗显示,以明显方式履行充分提示义务。如果有一家主流电商采取这种做法,必将成为行业通行做法和惯例。然而,对于顾客来说,不得不再次点击确认同意使用规则并忍受商品页面上的大字提示,并没有实质意义,反而增加了购物时间成本,恶化了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