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责任中的责任承担探析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4-11-17
甲乙牵牛相遇,牛打架乙的牛摔死,谁承担责任?
选择C选项是正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本案中,甲牵牛上桥表明其有过错,应承担过错责任;乙的过错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因此,双方按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是正确的。
责任的分担原则和无过错责任的设立
无过错责任的设立
过错责任原则在19世纪达到鼎盛时期,但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逐渐显现。工业和交通事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过错责任原则的不足。因此,无过错责任原则应运而生。无过错责任具有补偿功能,弥补了过错责任的不足。
我国法律对责任的分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和第131条的规定,侵权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并不免除被侵权人承担过错责任。这两条规定是互相独立的,可以同时适用。因此,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分担,机动车驾驶人无论有无过错都需承担责任,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时也需承担相应责任。
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的分担
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损失的分担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机动车驾驶人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都存在过错时,责任应分担如下:- 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有过错,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也有过错,则双方按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
对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的分担
对于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责任应分担如下:- 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有过错,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也有过错,则机动车驾驶人承担主要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承担部分责任。综上所述,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应根据各方的过错程度来分担。无论是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损失还是对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都应按照各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责任的承担。这样的分担原则能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和公平公正。
非机车驾驶人、行人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分担
主要责任情况下的责任分担
根据交通警察的认定,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负主要责任,则机动车驾驶人可免除70%-80%的责任。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负同等责任,则机动车驾驶人可免除40%-60%的责任。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仅负次要责任,则侵权人只可免除20%-30%的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人或无民事行能力人的责任分担
如果限制民事行为人或无民事行能力人是在监护人的带领下,并且监护人须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以上的责任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其监护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损的话,机动车驾驶人可以首先免除其40%的赔偿责任。否则机动车驾驶人只可以免除20%的赔偿额。这样规定是因为这些限制民事行为人或无民事行能力人遭受损害与其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有关。其余份额的分担按照第一条的规定处理。
交通肇事案中机动车驾驶人无过错情况下的责任分担
在这种情况下,应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只需承担非机车驾驶人、行人所受损失的10%。同时,也应规定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中,一个机动车驾驶人需承担的赔偿总额不得超过30-50万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数额)。
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损失的分担
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与非机车驾驶人、行人都存在过错,则按照上述规定来分担损失。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无过错,则由非机车驾驶人、行人来承担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法通则》中的人人都必须为自己有过错的行为负责任,才能体现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法的规范性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才能使人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享受中国法制进步带来的诸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