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2-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超过二十年的将不予保护。因此,在合同期满后,如果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可能不太现实,只能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
要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权利人的权利必须受到侵害。其次,权利人必须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如果权利人的权利尚未遭受侵害,或者权利虽已遭受侵害,但权利人并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那么就不存在需要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
合同的继续履行是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基于非违约方的履行请求,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判决合同继续履行应满足以下条件:(一)存在违约行为;(二)必须有守约方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行为,即必须是基于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的行使;(三)违约方能够继续履行合同。除了不能继续履行的合同外,其他合同都可以要求继续履行。
继续履行和损害赔偿是违约责任承担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大陆法系中,合同的继续履行是主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是辅助的方式。而在英美法系中,损害赔偿是基本的救济方式,继续履行则是衡平法上的救济方式,只有在损害赔偿不充分或不公平时才适用。这种区别源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契约理念。大陆法系认为诺言和协议必须遵守,否则将受到国家和法律的强制执行。而英美法系则认为问题在于对诺言加以认真考虑的承诺人在契约违反后不受损害,因此损害赔偿被视为合理的补救方法。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