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28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债务人失踪后是否构成诈骗行为,需要根据其行为目的和行为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诈骗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如果债务人失踪是为了逃避债务,以非法占有债权人财产为目的,那么可以认定其构成诈骗行为。这种情况下,债务人通过失踪来逃避债务,以非法占有债权人的财产,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
然而,如果债务人失踪并非出于逃避债务的目的,而仍然有还款的意愿,那么就不应将其行为认定为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的失踪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而非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如果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那么可以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因此,在判断债务人失踪是否构成诈骗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债务人的行为目的、意图以及与经济合同的关系,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