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三种情形为预征收模式,请被征收人提高警惕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07-09
导读:而所谓的“预征收”,则是一些地方琢磨出来的一套全新模式,即先组织潜在的被征收人进行“预签补偿协议”,将补偿标准、数额、方式都谈好了,之后待预签约达到一定比例时(如80%-97%),让房屋征收决定生效,正式启动补偿和搬迁工作。
预征收模式:违反法律规定的怪异做法
什么是预征收?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征收的法定程序是先公告房屋征收决定和补偿方案,然后进行调查登记、评估、协商签订补偿协议,最后作出征收决定并申请强制拆迁。然而,一些地方采用了一种名为“预征收”的新模式,即先组织被征收人进行“预签补偿协议”,待预签约达到一定比例时,才正式启动征收和搬迁工作。这种模式打乱了征收补偿的顺序,违反了法律规定。
预征收模式的危害
预征收模式对征收方有利,利用程序手段将被征收人的补偿利益与签约挂钩,通过对被征收人施加压力,迫使其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被征收人的协商空间被压缩,签约压力增大,最终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的补偿结果。被征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被征收人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预征收模式没有法律依据,是明显的程序违法。然而,在各地却越来越普遍。被征收人要明白,预签约的法律后果与正常征收程序中的签约是一样的,因此如果对补偿结果不满意,不应轻易进行预签约。否则,自己不仅会受到限制,还会给其他被征收人带来压力。其次,预签约模式的泛滥反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各种突破法律规定的行为。解决补偿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平衡过程。因此,聘请专业征收维权律师介入进行协商、沟通、谈判是解决问题最高效、可行的方式。
结论
预征收模式违反法律规定,对被征收人的权益造成危害。被征收人应警惕预签约行为的实质法律后果,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