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2-12-06
在面临拆迁时,企业主常常遭遇拆迁方采取的一种“围魏救赵”策略。拆迁方通常不会主动与被拆迁企业协商或商谈拆迁补偿事宜,也不会催促限期搬迁或签约。相反,他们以“治理环境”、“厂区整顿”、“预备拆迁工作”为借口,要求企业主停产停业或停水断电。
拆迁方常常回避停产停业与拆迁行为之间的关系,使被拆迁的企业主无法申诉,不得不默默承担经济损失,最终被迫接受低价补偿或搬离被拆迁的地块。
大多数企业主对于这类拆迁方要求无法准确区分其行为性质及合法性,常常束手就擒或者是暴力抗拒。前者放纵了拆迁方的违法行为,被其摆布;后者则常常引发严重后果,导致自己陷入违法境地。
从行政法角度来看,镇政府及其他部门所做的“责令停产停业”可能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标准的“责令停产停业”,属于行政处罚,是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制裁。另一种是广义上的责令停产,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发生而对企业做出的强制性限制。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创设。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都不能创设“责令停产停业”这项处罚。
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也只能由法律与法规进行创设。区政府、区部门、镇政府都无法自行用红头文件来创设“责令停产停业”这一行为。此外,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格。
如果所面临的是行政处罚,被拆迁企业可以要求执行人员出具相关身份证件以考察其程序合法性。行政机关的合同工、临时工是不具备相应执法资质的。如果发现责令停产停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被拆迁企业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如果所面临的是行政强制措施,被拆迁企业可以要求执行人员出具相关身份证件以考察其程序合法性。拆迁单位、镇政府甚至村委会不可能成为被委托执行强制措施的对象。如果发现责令停产停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被拆迁企业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以北京市为例,与被拆迁企业利益相关的停产停业规定主要包括《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然而,具体实施这一措施的行政机关是市人民政府,而不是镇政府或村委会。因此,被拆迁企业可以要求执行人员出具相关身份证件以考察其程序合法性,并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以查看停产是否有依据。
另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行业的相关行政法规涉及停产停业,如针对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被拆迁企业可以查询这些法规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行政复议或诉讼。
责令停产停业属于程度较重的行政强制措施或处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通常会对其实施设定必要限制,或要求具备明显的不合格、违法性才施以停产停业。被拆迁企业面临各种旗号的“责令停产停业”,应该审查其法规实质要求,寻找其中的法律漏洞,并根据情况进行行政复议或诉讼。这些法律漏洞可以成为与拆迁方博弈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