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22-12-19
医疗过错的判断依据包括《民法典》的侵权行为的认定。在学理上,对过错的判断有新旧过失理论之区分。旧过失理论将过失与故意相提并论,认为过失与故意同属应加责罚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意。而新过失理论则认为除了行为与结果之因果关系及预见可能性之外,还应就行为在客观上有无过错进行判断。
具体到医疗过错的认定,应以医疗水准作为判断医方有无过错的标准。医师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其学识、注意程度、技术以及态度均应符合具有一般医疗专业水准的医师于同一情况下所应遵循的标准。因此,医师在诊察、指令时,应负有采取避免结果发生的适当措施的注意义务。医师在从事治疗时,如果怠于履行依医疗水准所应尽之注意义务,从而导致他人身体或健康受损,即应被认定为有过失,并负赔偿责任。
除了医疗水准作为判断医方过错的基准外,还需要考虑医学诊断的不确定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多样性。医学诊断只能通过病情和症状的间接判断,并辅以其他检验或医疗器材探求相关信息。而对于同一病情和诊断,常常存在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医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医疗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因此,仅凭治疗结果的无效或不幸,并不能让医方承担责任。为了保证法律的公正,需要结合医学上的一些判断标准对医疗行为的后果进行法律评价。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且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有过错,那么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对于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详细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并获得其明确同意。如果无法或不宜向患者说明,应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获得其明确同意。
如果医务人员未尽到上述义务,导致患者受损,那么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实际生活中,发生医疗过错行为时,双方当事人应共同委托司法鉴定来进行过错的判断,因为过错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赔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