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3-07-23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夫妻关系没有解除的情况下,一般不能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的财产,为了保持共有关系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夫妻关系解除后才能进行分割。然而,在以下情况下,夫妻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分割共同财产:
如果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请求分割共同财产。
如果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而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患病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分割共同财产。
在财产分割协议中,有三种常见的无效约定:
很多夫妻在财产约定中会考虑将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但是实际上这些财产仍然由父母掌控。法律上来看,这种赠与并未履行,因此无效。在实践中,这种无效约定很常见,争议也较多。
如果在婚前约定将一方名下的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是实际上没有办理产权变更手续,这也是一种赠与未完成的行为。在发生争议时,同样无法得到确认。
在婚内财产协议中,约定谁提出离婚谁就无权分享财产的约定往往被认为是限制离婚自由权的无效约定。
财产分割协议中有三类效力限制:
父母不得因任何事由免除对子女的抚育义务。虽然财产分割协议可以约定一方全额承担子女抚育费用,但是当承担方经济困难时,另一方仍有共同承担义务。
婚姻生活中形成的债务通常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财产分割协议可以约定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由其本人承担,但是需要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该约定才有效。
财产分割协议中,虽然可以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但是并不能因此免除夫妻间的扶助义务。当一方患病需要救治时,另一方应积极承担扶助责任。
在处理离婚财产时,夫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义务和责任的约定,但是需要遵循相关顺序。无论如何,在财产分割过程中,保护自己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