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2-02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进行平等分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财产来源以及对财产形成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也可以有所差别。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根据法律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然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夫妻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但是,口头约定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纠纷。因此,法律规定任何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在法庭审理中,应当明确区分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审理过程中应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以促进生产和方便生活为原则,合情合理地解决财产分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对财产归属达成书面或口头无争议的约定,离婚时应按照约定处理。但是,旨在规避法律规定的约定是无效的。
总之,离婚财产分割的原则是平等分割,但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考虑照顾无过错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