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2-06-07
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指定监护人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人民法院在指定监护人时,应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进行考虑。
在指定监护人时,人民法院具体参考以下因素:
(一) 与被监护人生活、情感联系的密切程度;
(二)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顺序;
(三) 是否存在不利于履行监护职责的违法犯罪等情形;
(四)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能力、意愿、品行等。
法律依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指定监护人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指定监护人的单位的指定,履行监护职责的人。有权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的组织和机关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有资格作为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指定监护人的,只限于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上述组织和机关的指定权也有优先顺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首先行使指定权,其次由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指定。只有当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近亲属对有关组织的指定不服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才通过判决指定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