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2-04-08
这不最近,又发生了件「喜当爹」的事情。
据荔枝新闻报道,苏州男子周三年前与妻子钱生了一个男孩,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邻居们和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周长得不像他的父亲周。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此外,近几年妻子钱也经常出去吃喝玩乐。周起了疑心,带做了亲子鉴定。原来周晓不是他亲生的。
最终,法院认为,女方隐瞒子女与男方无亲子关系的事实,使男方实际履行了抚养义务,构成欺诈性抚养。经法院多次调解,周某与钱某离婚,儿子由钱某抚养,钱某赔偿周某15万元。
为此,许多网友表示无法理解,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女人为了孩子出轨,还要赔钱给男方。而出轨的男人所生的孩子,应该分享女方和已婚子女的财产”?
作为律师,今天就来解读一下这件事。
首先,本案中,双方通过调解结案,最终结果是双方达成协议,女方赔偿男方15万元。这15万不是女方离家出走的15万赔偿,而是离婚损害赔偿要求返还的赡养费。
其次,钱某的行为违反了夫妻相互忠实的法定义务,致使周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抚养非亲生子女,且损害结果与该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周有权就钱的侵权行为要求损害赔偿,因此,侵权可以用来定性欺诈性的亲子关系。
欺诈性抚养不仅侵犯了人格权,特别是名誉权,而且实际上损害了无抚养义务人的经济利益。
近年来,诈骗抚养权纠纷逐渐成为最常见的家庭纠纷之一。诈养一般是指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所生子女不是亲生子女的情况下,故意隐瞒真相,导致男方错误地将该子女作为亲生子女抚养的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1091条规定,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因其他重大过错造成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根据《民法典》第1043条。关于婚姻家庭中道德规范的规定,以及欺诈性抚养费纠纷中为不当得利而设立的裁判规则,欺诈方应当向被欺诈方返还抚养费,并酌情支持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男方此时的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完全可以支持。
除此之外,抚养子女、支付抚养费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但男方既不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也不是孩子的养父。继父,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
女方的欺骗让孩子的亲生父母毫无理由的获得,而男方却承担了不该承担的经济负担。
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国法律实际上并没有关于欺诈性抚养的明文规定。
但这种诈骗不仅会给被骗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伤害,还会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侵犯其人格权和名誉权,同时给被骗者带来实际的经济损害。
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有过错,损害结果发生且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目前司法实践支持该婚姻中被骗一方的赡养费返还请求和损害赔偿请求。
第一,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做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是指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子代与父母之间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被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物学关系进行的鉴定。
说起来,周某与钱某离婚很顺利,至少钱某很配合他做亲子鉴定。那么,一旦配偶不愿意配合亲子鉴定,无辜一方该怎么办?
《民法典婚姻家庭司法解释(一)》第三十九条规定:
父或者母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否认亲子关系,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否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第二,要求女方返还自己支出的抚养费。男方对于非婚生子女不具有法定的抚养义务,因此抚养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其中离婚后给付的抚育费,受欺骗方要求返还的,可酌情返还。此法律依据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婚姻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参考意见》第五条规定:
夫妻一方因另一方隐瞒真实情况被骗抚养另一方与他人所生子女,被骗父母要求另一方返还实际支出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被欺诈的被抚养人请求的精神损害赔偿等费用,可以酌情予以支持。
第三,要求女方赔偿精神损害。男方在抚养非亲生子女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当他得知自己抚养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他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社会评价也会降低。所以他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
这一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八十六条规定:
民法典第1091条的规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1、怀疑自己亲子关系有问题的人,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希望你不要把情绪传递给孩子。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也许你无意中的情绪发泄或者有针对性的言语,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懂事的,自己养大的,有感情的。
2、凡是对自己的身体、婚姻生活,以及财产安全,我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当你心中有疑问时,要冷静取证或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毕竟专业人士可以高效解决这些麻烦的问题。
3、最后提醒下一段婚姻里的人,当忠诚和爱情都没了,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很重要!
法院会酌情确定赔偿金额,但切记不要因为女方被骗就打她,或者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否则不仅可能面临民事侵权,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