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2-04-11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监护人变更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a) 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b) 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c) 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监护人终止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a) 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 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c) 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以上情况发生后,如果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以上监护人变更和终止的情况依据《民法典》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监护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a) 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b) 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c) 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监护关系终止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a) 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 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c) 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d) 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在监护关系终止后,如果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当监护人不宜继续担任监护人或者不履行监护职责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经过查明事实后,撤销监护人的资格。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并不意味着被监护人不再需要监护,而是需要指定新的监护人来履行监护职责。因此,这实际上是监护人的变更。
一旦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如果擅自变更监护人,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都将承担监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