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公务罪到法院审判是怎样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 > 刑事诉讼法全文法律知识

妨害公务罪到法院审判是怎样的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2-01-18

 
205973
妨害公务罪被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审判的结果有三种: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判处有罪;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证据不足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关于妨害公务罪到法院审判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一、妨害公务罪的法院审判程序

1. 审判结果

在妨害公务罪案件中,根据案件的事实清楚程度、证据的确实充分程度以及法律的适用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做出以下审判结果:

(1) 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法院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2) 如果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3) 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法院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 法律依据

妨害公务罪的审判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

二、妨碍执行公务罪的要件

1. 客体要件

妨碍执行公务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中,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是其主要客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是其次要客体。

妨碍执行公务罪的对象是依法正在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 客观要件

妨碍执行公务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 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2) 以暴力或威胁的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

(3)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或威胁的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4)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即使未使用暴力或威胁的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

3. 主体要件

妨碍执行公务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 主观要件

妨碍执行公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方是正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故意对其实施暴力或威胁,使其无法执行职务。行为人的动机多种多样,例如为了个人利益、为了维护他人、出于对该工作人员的私怨或报复等。

延伸阅读
  1. 法律规定拒捕的处罚
  2. 辱骂警察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
  3. 妨害公务罪的构成和情形
  4. 妨害公务罪与殴打他人的区别
  5. 暴力袭警致民警重伤是否从重处罚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爷爷的犯罪记录对孙子的影响
  2. 未成年杀人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3.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4. 网上开设赌场罪主犯未被抓能开庭吗
  5. 附条件不起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是否可以自诉?
  6. 治安处罚的案底能消吗
  7.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及法律关注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