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22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原则应当以抚慰受害人为主、惩罚加害人为辅。通过对加害人进行物质制裁,可以公平正义地抚慰受害人的身心创伤。加害人的侵害行为是对受害人的无理索取和野蛮践踏,而加害人自身并没有陷入与受害人相似的困境中。法庭通过非经济利益的其他方式对加害人进行处罚,不以加害人侵权获得的利益和快感来衡量,从而让加害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不能带来利益,还会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直接的物质损失转移回加害人自身,是社会对公平、公正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受害人最深刻的抚慰。抚慰作用的制裁必须以足够的赔偿金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当有所限制,即对赔偿数额进行适当限制。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抚慰性质的赔偿,所以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赔偿数额应该有所限制的原因如下:首先,精神损害赔偿的经济赔偿本身并不是其真正目的,其真正目的是以财产的方式填补受害人的损害,抚慰受害人,有效遏制加害人再次侵害他人的行为。其次,赔偿金额的合理期待应该符合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与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对赔偿数额不加以限制,一味满足受害人的要求,是脱离实际,难以执行。与此相反,赔偿数额过低不仅不能抚慰受害人的痛苦,也起不到补偿作用,甚至不能弥补受害者的诉讼成本和求治费用。因此,精神损失赔偿范围和数额只能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考虑,要在对受害人有效抚慰、对加害人有力惩戒和双方实际生活水平中进行权衡,以达到相对合理的平衡。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中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则指的是法官或合议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具体赔偿数额进行灵活确定的权利。一方面,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功能是抚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而精神痛苦很难进行数理评价。受害人对精神痛苦的感知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精神损害与物质赔偿之间也没有内在的比例关系。因此,统一确定赔偿数额没有科学依据,需要在法律框架规范下,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平衡和判断。另一方面,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尚不成熟,缺乏操作经验,不适宜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土上建立统一的硬性规范。因此,最好由法官和合议庭拥有自由裁量权,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官的实践经验,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感受,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法官应对已收集和调查的各种证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判断,确保精神损害事实的真实存在,并确定是否应该给予赔偿以及赔偿数额。确立这一原则对于法官和合议庭的司法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加强精神损害赔偿的社会效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