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制剂事故有哪些,怎么鉴定药品制剂造成的医疗事故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02
医疗事故,不仅是发生在医疗手术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医疗器械或者医疗药品而发生事故。那么,药品制剂事故有哪些,怎么鉴定药品制剂造成的医疗事故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答疑解惑。
药品制剂事故的分类及鉴定
一、药品制剂事故的分类
药品制剂事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未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导致药品、尤其是注射剂污染,投入临床使用后,造成不良后果。
- 未遵循制剂配方复核的规定,导致制度质量不合格。
- 制剂管理制度不健全,将上述药品及其原料与一般药品混放,将内服药与外用药混放。
- 质量检查不严格,未经质量检查或不按规定程序制剂,将不合格药品发至临床现象。
二、药品制剂事故的鉴定
以下情形可认定为药剂科医疗事故:
- 因将标签不清或无标签的药品发出而引起严重后果。
- 借故推诿、拒发急救急需药物,影响抢救造成严重后果。
- 不认真贯彻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不严格管理制度,乱发麻醉药品,导致患者成瘾或引起不良后果。
- 因不负责、撤离岗位延误发药时间,影响病人及时抢救。
- 不遵守操作规程,错配处方,贴错标签,异药混装,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 因制剂质量问题,如质量不合格,药品受到污染等,造成患者严重后果。
- 工作人员已尽职尽责,但因技术水平所限或缺乏基本知识,在药品制剂、调配和发放过程中失误,明显损害患者身体健康,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
- 病员用药后可引起严重后果的药物,从药房窗口错发使用,明显损害患者身体健康,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
- 凡在工作中由于技术或责任原因发生了错误,虽给病员造成一定痛苦,但经积极抢救后功能基本恢复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
此外,对于由配发商品药物或外单位供应的制剂使用后发生问题,经鉴定确系药物引起的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但患者可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医院或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民事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