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做伪证的后果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审查法律知识

刑事案件做伪证的后果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30

 
119509

刑事案件中伪证的法律后果

伪证罪的认定

在刑事诉讼中,伪证罪是指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以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情节较轻,伪证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

伪证罪的行为主体包括证人(包括被害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教唆证人作伪证的行为不被认定为伪证罪的共犯行为。伪证罪的行为内容是指提供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在判断伪证罪是否成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如果陈述内容违反证人的记忆与实际体验,但符合客观事实且不妨害司法活动,不构成伪证罪;
  2. 如果陈述内容符合证人的记忆与实际体验,但与客观事实不符,且行为人没有伪证罪的故意,不构成伪证罪;
  3. 伪证罪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即在立案侦查后、审判终结前作伪证。在诉讼前作假证明包庇犯罪人的行为构成包庇罪;在诉讼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

伪证罪的刑事责任

如果行为人诬告他人犯罪并引起司法机关的追诉活动后,又作伪证的,原则上应从一重罪处罚。

民事诉讼中的伪证及其认定

伪证的定义

民事诉讼中的伪证是指诉讼当事人及其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为了获得非法权益、免除义务、损害对方权益的目的,故意制造和提供虚假证据材料;或在法院收集、调查证据时,故意提供虚假材料。伪证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的证据,制造、提供伪证是一种违法行为。

伪证罪的认定

伪证罪的认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伪证罪与非罪的界限:如果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的工作疏忽大意、业务水平有限导致提供不正确的鉴定、记录、翻译,或者因对案件真实情况了解不准确而提供虚假证明,因缺乏伪证的故意,不构成伪证罪。如果伪证行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也不应认定为犯罪。
  2. 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都有陷害他人的故意,但区别在于主体、行为时间、行为方式和目的等方面。
  3. 伪证罪与包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这三种犯罪行为的目的都是包庇罪犯,但主体要件、实施时间、犯罪内容和包庇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规定,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特殊主体的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该行为必须妨碍民事诉讼和法院的审判活动。

延伸阅读
  1. 刑事诉讼中止恢复审理期限
  2. 刑事案件审判程序准备阶段的准备事项
  3. 导读
  4. 职能管辖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范围

刑事证据热门知识

  1. 刑讯逼供的法律规制
  2. 提讯看守所人犯的限制规定
  3. 尸检报告不重新鉴定的处理方式
  4.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
  5. 刑讯逼供行为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6. 公安是否能够认定伪造证据
  7. 刑讯逼供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