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怎么规定征地补偿款的截留比例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1-07
对土地进行征收的时候,需要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征收部门要对被征收人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是可以提留的,那么国家是如何规定征地补偿款的截留比例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国家征地补偿款的截留比例的规定
广东省
根据《广东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各项补偿费管理办法》(2008年修正),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集体所有的青苗补偿费和附着物补偿费由被征地单位管理。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生产、安排因土地被征收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可以部分用于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和公共福利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侵占这些费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和收益分配办法必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过半数通过,并报乡级人民政府备案。
江苏省
根据《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93号),土地补偿费归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应当将不少于7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支付给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费用于16周岁以下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和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其所有者所有。
福建省
根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12年修正),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但对于被征收的属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或者自留地,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又未能调整其他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土地给农民继续承包经营的,应当将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有条件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生产、解决农民生活出路的,可以在取得被征地农民同意后,统一安排使用。可以调整其他土地给被征地农民,但质量和数量不相当的,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比例由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与被征地农民协商确定。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依照规定取得的土地补偿费应当设立专户管理,用于发展生产、安排多余劳动力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土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办法应当由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表决确定,收支情况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监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湖南省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督管理的通知》(湘政办发〔2008〕15号),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地的补偿。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属于集体资金,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属于所有者所有,不应与财政资金混同管理和使用。征地补偿费要按照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分配。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调整承包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统一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调整承包地给被征地农民,也没有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的,必须将不少于75%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农民如不需要统一安置,安置补助费全部发放给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土地被全部征收,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撤销建制的,土地补偿费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在“撤村建居”时,在集体资产处置前,被征地农民继续享有原集体资产的分配权益。严格规范征地和补偿行为,不得降低国家和省规定的补偿标准,不得贪污、截留、挪用、挤占应当支付给农民的各项费用。规定留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属于农民集体资产,应当纳入公积金或公益金,严格管理,首先应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其次可以用于发展生产、增加积累、集体福利、公益事业等方面,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
益阳市
根据益阳市人民政府的相关文件要求,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些费用是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地的补偿。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属于集体资金,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属于所有者所有,不应与财政资金混同管理和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调整承包土地的,征地补偿费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统一分配。农村集体组织不能调整承包土地给被征地农民,也未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的,必须将不少于87.5%的征地补偿款支付给被征地农民。土地被全部征收,且农村集体组织撤销建制的,征地补偿费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在“撤村建居”时,在集体资产处置前,被征地农民继续享有原集体资产的分配权益。严格规范征地和补偿行为,不得降低国家、省和市规定的补偿标准,确保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征地补偿费。规定留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地补偿费属于农民集体资产,应当纳入公积金或公益金进行严格管理,首先应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其次可以用于发展生产、增加积累、集体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