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16
根据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收到征收补偿决定后,一般来说,补偿的标准已经确定。然而,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征收人与被征收人协商确定。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补偿协议中订立了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
如果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无法达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时,房屋征收部门将根据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征收范围内进行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并包括补偿协议中规定的事项。
如果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满意,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在征地拆迁中,判断“公共利益”的方法如下:
根据法定条件,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才能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因此,必须坚持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原则。各国立法中关于公共利益的表述方式有概括规定、列举规定和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规定等。这些规定都要求具备“公众的或与公众有关的使用”的内涵。此外,考虑公共利益还应符合比例原则,必须是必要且合理的。如果可以通过其他代价较小的方式实现征收目的,则不需要征收。
许多国家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越来越宽泛,认为国家建设需要、符合一般性社会利益的事业都具有公共性,例如国民健康、教育、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公共福利、文物保护等。公共利益的受益范围通常是不特定多数的受益人,这些利益无法通过市场选择机制满足,需要通过统一行动提供。政府作为最大的、有组织的公共利益提供者,通过征收征用土地为全社会提供普遍的公益性服务。
运用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必然会有代价,这就意味着公民的权利会普遍或特别受到损害。为了符合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应当提供相应的救济措施。这种救济主要体现在法定条件下的公平补偿和事先补偿,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以公共利益为由采取特殊行政措施,会严重影响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开透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利害相关的民众应该有表达意愿、协商条件、参与决策、寻求说法的权利。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以公共利益为由强制克减和限制公民权利,容易导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除了民主监督外,还需要加强对公权力行使过程的违宪审查、司法审查、上级监督和专门监督等国家权力性监督。
行使公权力后必须承担责任。当公权力掌控者以公共利益为由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后这一理由被判定不成立时,应严格追究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也是控权机制和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