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4-10-17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必须是无过错一方。只有无过错一方才能向有过错一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而不能向其他人提出赔偿请求。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无过错方只能是离婚夫妻中的一方。因此,对于因非法婚姻(如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或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存在的无过错方,他们不享有该项请求权,因为他们不具备适格的主体资格。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而不能向合法婚姻以外的其他人提起。根据《解释》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明确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该条所指的配偶中有过错的一方与无过错一方互为配偶。因此,如果有当事人在请求时要求配偶以外的第三者等进行赔偿,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法院也不能支持。
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过错情形,并且该过错导致了离婚。也就是说,只有一方违反了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的禁止性规定导致了离婚,才可以行使该项权利。对于一方过错的范围应当扩大,包括吸毒、赌博等行为,以便真正发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保护无过错一方的作用。对于不起诉离婚却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法院不予受理。对于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情况,对于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损害事实是构成侵权责任的前提。离婚损害主要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财产损害主要是由侵权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配偶一方的财产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损,例如侵占受害方的个人财产、对受害方造成身体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用等。间接损失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即损失的利益本可以被受害人获得,但由于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无法获得,例如配偶一方为支持另一方工作或学习,在婚后承担全部家庭义务,如果另一方事业成功导致收入增加,家庭财产也会增加,投入方就会有预期收益。一旦一方在功成名就后有过错离婚,就会导致无过错方的预期收益损失。
过错是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过错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进而造成无过错配偶遭受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的直接原因。离婚时产生的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都属于物质损害。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才能认定存在因果关系。对于离婚时产生的精神损害,只需确认过错一方有法定违法行为并直接导致离婚即可认定。但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配偶侵权责任的,应按照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这是婚姻侵权责任的特殊要件。也就是说,违法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进而造成了离婚的后果。该要件反映了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侵权责任的发生情形。在现行理论和实践中,有人提出损害赔偿不应以离婚为条件。虽然损害赔偿不以离婚为要件,但婚内发生的赔偿是其他形式的赔偿,而不是离婚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