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与婚姻法的性质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案当事人是在婚姻法颁布实施之后登记结婚的。在结婚登记未撤消时,一审法院便迳行宣告无效,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民事诉讼中的民事纠纷涉及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成为民事诉讼审查和否定的对象,即法院不能迳行作出否定业已存在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判。本案中,法官如果认为当事人属违法取得结婚证的,应裁定中止审理,告知当事人可提起行政诉讼,同时向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待行政诉讼结束或行政机关纠正后再恢复审理。如果当事人不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也未予纠正,法院可直接驳回其要求宣告婚姻无效的诉讼请求,对解除夫妻关系的请求作出或支持或驳回的判决。
婚姻登记的本质
根据婚姻法规定,婚姻登记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由婚姻登记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确认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从法律角度来看,婚姻登记并非一种契约关系,而是一种行政行为。
婚姻法对登记的规定
根据1950年婚姻法第六条的规定,不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行为将不予登记。这表明婚姻法本质上仍然属于契约关系。然而,1980年的婚姻法规定登记的目的是确立夫妻关系,这意味着登记行为产生了夫妻身份事实和夫妻关系。因此,婚姻登记可以被视为一种行政许可行为,并且登记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唯一要件。
婚姻的法定身份
婚姻不再被视为一种民事契约,而是成为一种与男女同居等其他法律现象有所区别的法律现象。根据1980年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的性质是法定身份。因此,对于在1981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婚姻,法院可以依法审理其效力。婚姻的效力取决于登记行为的效力,它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误解与正确认识
尽管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婚姻登记的性质,但在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仍有一些人习惯性地将婚姻视为一种契约关系,这是一种误解。正确的理解是,婚姻是一种法定身份,其成立取决于婚姻登记行为。因此,在处理婚姻案件时,法院应依法审理婚姻的效力,而不是将其视为契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