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面向WTO进行九大内容修改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8-24
著作权法修改的重要性
国家版权局的提出和修改原因
国家版权局在三年多以前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的《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说明》中提出了修改著作权法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著作权法对外国人的保护优于对中国人的保护,与国际著作权公约存在差距。第二,现行著作权法不能满足加强管理、有效制止侵权行为的需求。第三,著作权法不能解决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此外,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在2001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将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入世多边谈判创造条件、迎接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加大执法力度列为著作权修改的原则。
著作权法的历史背景
著作权法自1990年通过以来已经过去了11年。这11年是各国著作权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互联网的扩张以及经济全球化运动都对各国著作权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的著作权法相对稳定。然而,实际上,中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工作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1998年,国务院法制办将著作权法修正案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1999年9月15日,中美达成协议,使著作权法的修改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挂钩。至2000年,中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已成为影响中国入世多边谈判的障碍之一。2001年7月,中国确定了入世的最后时间,促使全国人大将商标法与著作权法的修改列入议程。2001年10月27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前的两个星期,经过修改的著作权法与商标法获得通过。
修改的九个方面
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问题
此次著作权法修改引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中确立的国民待遇原则,扩大了中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外国作品的范围。同时,消除了中国国民在中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下受歧视的状态,使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受保护客体的变化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受保护客体进行了明显的变化。新增了杂技艺术作品和建筑作品,并将其与美术作品归为一类。采用了《伯尔尼公约》的表述方式,将动态摄像的作品描述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并取消了电视、录像作品的表述。在实用设计方面增加了模型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含义尚未出台,但值得关注美国版权法对受保护作品的规定。
著作权的权利整合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将对著作权的解释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并增加了出租权、放映权、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对表演权进行了扩充解释,包括了机械表演权。需要注意的是,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原则上属于原始著作权人的权利,但也可能被理解为其他权利人的权利。此外,需要认真研究美国版权法上关于受保护客体的准确规则。
著作权的限制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规定了对著作权的限制,主要包括对不同作品项下著作权权利的限制。尽管不同行业、领域对条款和规则存在意见,但总体上来说,这种限制或例外并非毫无道理。修改后的著作权法表明中国正在逐步缩小或减少对著作权的限制。
邻接权与集体管理组织
邻接权保护涉及演艺界、出版业、媒体及相关产业的利益,因此更加复杂。修改后的著作权法首次为出版者规定了版式设计的权利。表演者权利得到了扩充,录制品的控制权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在著作权法修改中受到一定限制。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解决著作权保护问题的途径,但在运作上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规范。
著作权的转让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转让进行了规定。
著作权转让与许可的法律规定
著作权转让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系统都对于转让的合法性存在不同观点。然而,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国家版权局的解释,著作权法中的转让并不同于民法中的物权转移,而是一种可逆转的安排。在合同中,转让人与受让人可以约定非人身类著作权的转让时间,并且这一时间可以短于相关权利的保护期。一旦约定的时间结束,被转让的权利将自动回归转让人。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包含了诉权的排他许可。至于其他国家法律中使用的概念是否与严格意义上的转让相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加强著作权保护力度
著作权保护力度一直是中国与国际社会谈判的焦点。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直是中国与欧美等国谈判的障碍。然而,通过专利法和商标法的修正案以及著作权法的修正案,中国明显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些修正案包括引入法定赔偿制度、即发侵权概念以及诉前行为保全和财产保全程序等。此外,还规定了证据保全和民事制裁制度,并倒置了举证责任。这些改变都体现了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新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新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然而,过去几年的炒作并未涉及真正的技术问题,如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等。1996年签订的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首次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基本规范,但具体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完全由缔约方自行决定。发达国家通过修订已有法律或制定新规则,建立了合理的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制度。中国著作权法将技术措施和删除或更改权利管理信息列入著作权侵权范围,并规定可以经著作权人许可而实施。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行为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并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
强化保护力度造福国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公众需要改变心态,更加开放、宽容和负责任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市场机制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机制,个人的能力与公平、公开、透明的游戏规则将决定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会对中国国民带来任何坏处,也不会构成威胁。对于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来说,只要在入世前的经营活动是合法的,就不会因为入世而变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