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2-06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为了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构成“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构成“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情节严重”,应当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定罪处罚: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定罪处罚:
假冒他人专利,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专利罪定罪处罚: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之一,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构成“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有其他严重情节”,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之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构成“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刑法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行为,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构成“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定罪处罚。
实施刑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构成“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构成“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使用”,是指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产品说明书、商品交易文书,或者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等行为。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包括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行为;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行为;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行为;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以营利为目的”,包括以刊登收费广告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收取费用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包括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或者伪造、涂改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权许可范围的情形。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视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复制发行”。
本解释规定,单位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按照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的三倍定罪量刑。
明知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而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帮助的,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犯论处。
本解释与以前发布的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司法解释相抵触的,自本解释施行后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