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10-23
一、医疗纠纷的鉴定
(一)医疗纠纷鉴定的概念
医疗纠纷的鉴定是对医疗纠纷做出技术审定,它通过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以医学科学为指导,判明事故的性质,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指出原因和后果的关系,明确主要责任者和其他责任者。医疗事故鉴定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医学科学原理,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鉴定工作。目前,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是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专门组织,它的办事机构设在卫生行政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受理医疗鉴定工作,它分为三级,分别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地区(自治州、市)级鉴定委员会;县(市、市辖区)级鉴定委员会。各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独立进行鉴定,其所作的鉴定结论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效力相同,需要重新鉴定时,上级鉴定委员会可以否定下级鉴定委员会的结论。省、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所作的鉴定为最终鉴定。各级鉴定委员会的人员是由有临床经验、有权威、作风正派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医务人员、卫生行政管理干部等若干人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可吸收法医参加。鉴定委员会的人选,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医疗纠纷发生后,病员及其家属,医疗单位及其医务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请或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接到申请或委托后,应当做好调研工作,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慎重作出鉴定结论。如果材料不全或情节不清,有权要求医疗单位补充材料或要求其对有关事实情节进行说明。
为了保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顺利进行,使鉴定结论公平合理,保护病员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非鉴定委员会成员和未经鉴定委员会邀请的其他人员,不得参加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是医疗事故、事件的当事人或者与医疗事故、事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要依靠完整的原始资料和真实的治疗经过进行鉴定,作出的鉴定结论应符合事实、符合医学科学原理,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在遇到定性和等级判定意见难以一致时,可以不作结论,待进一步调查、观察或核实后再作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要以书面形式作出,内容包括分析意见和含有事件性质和等级的鉴定结论,分别送达申请或委托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二)医疗纠纷鉴定的意义和作用
医疗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由此而产生的纠纷不用科学方法、专门知识作出鉴定结论,就判断不了是非曲直。所以《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鉴定结论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由此,也可以看出,鉴定结论在医疗纠纷中至关重要。首先,它具有科学性,它是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原始病历及病员尸体,病员病情等,进行分析、化验、诊断等科学方法以及专门知识所作的结论,可信度高,不易推翻。其次,它是主要证据,对于查明事实以及处理有重要作用。
二、医疗纠纷的赔偿
(一)我国关于医疗纠纷赔偿的现状
目前关于医疗纠纷赔偿的立法有两个,一是民法通则,一是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该适用哪一部法律,学术界有很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民法通则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是基本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二者效力层次不同,当然应适用效力层次高的民法通则;有的学者认为,民法通则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当适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还有的学者认为,从保护患者权益出发,在有冲突的时候,选择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法律加以适用。
为了解决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3月24日作出司法解释:“《医疗故处理办法》和地方人民政府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是处理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与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侵害他人身体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参照地方政府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处理”。在这一司法解释中,确定适用法律的原则有三点:一是民法通则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可以适用于医疗事故赔偿案件;二是适用时,依照民法通则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参照地方规章;三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这一司法解释是对法律规定不完善情况下的一个必要补充,也较好地解决了法律适用中的矛盾。
(二)医疗赔偿的救济方式
医疗赔偿的救济方式指的是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的受害者请求损害赔偿的途径。目前,医疗赔偿的救济方式有两个:一是行政方式,一是诉讼方式。发生医疗纠纷后,原则上应由医疗院(所)与病员或者家属进行协商,自行商定损害赔偿的内容和方法,若双方协商一致,受害人勿须再寻求救济方式。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提请当地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若对鉴定结论不服,医患双方均可在接到鉴定报告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但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也可以不经鉴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医疗院(所)给予赔偿。
救济方式之一:行政处理途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处理因医疗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医疗事故发生后,若病员或其家属向卫生行政机关申请处理,卫生行政机关应及时、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工作,实事求是地处理。但是,在法律适用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解决的是司法权在法律适用中的问题,对行政机关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往往还是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各地方政府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这样的结果,使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卫生行政机关。为了解决这一新的矛盾,行政诉讼法规定:医患双方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均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天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救济方式之二:诉讼途径。受害人有权依法就索赔问题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提起诉讼时,应递交诉状,写明其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证据和所依据的法律,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索赔主张。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当开庭审理,在法庭上双方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所谓举证责任指的是,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举出证据,若没有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将承担败诉后果。由于医疗过失侵权行为是过错责任,举证责任应该由提出赔偿主张的权利人承担,但是权利人作为一般群众,很难了解高深的医学知识,从而在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上举不出确凿有力的证据,使其赔偿主张得不到充分有据的支持,从而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患方应进行医疗事故定技术鉴定,有了鉴定结论这一有力证据,才能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法院支持。[page]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