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30
在中国,商标侵权的界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商标的相似性或相同性、存在主观恶意导致双方权利冲突的一方、另一方是否拥有商标权。同时,商标的辨识度也是判断侵权行为构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共同作用下,行为人的商标侵权行为才能成立。对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当被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对商标权人进行相应的赔偿。
商标侵权行为是指在相同或相似商品或服务上,未经商标权人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通常包括以下要件: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应当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如果实际损失难以确定,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如果权利人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也难以确定,可以参照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对于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情况,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当权利人已经尽力举证,而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主要由侵权人掌握时,人民法院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相关的账簿、资料。如果侵权人不提供或提供虚假的账簿、资料,人民法院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判定赔偿数额。当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获利、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赔偿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下。
如果确定原告享有商标权并且原告的商标与被告的商标之间的相似性足以构成侵权,需要专业的商标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对于构成商标侵权的情况,法院必须首先判决被告停止使用侵权商标,以避免对商标权人造成进一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