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4-29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事故属于行政责任的承担问题。我国对于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通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才能进行。
医疗纠纷则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这属于民事纠纷中的一种类型。
医疗纠纷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产品质量、疾病自然转归等多种情况,而医疗事故是医疗纠纷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许多医疗事故中,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是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主要原因,除了一些不可预见的医疗风险因素外。因此,医务人员的责任非常重大,任何轻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损害结果。在医患关系中,患者通常处于被动接受治疗的地位,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医疗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侵袭行为,基于保护患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医生应当做好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知情”,即病患及其家属有了解病情的权利,医师有如实告知的义务。除了告知病患的病情外,医生还应当告知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前沿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预测、并发症预测,各种治疗的费用预测,并以医师自己的经验,建议采用何种治疗方案等。知情同意的第二个层面是“同意”。同意是在告知的基础上,病患及其家属对疾病以及治疗有了充分了解后,作出适当的决定。只有取得患者的同意,才能使医疗行为合法化,减免医务人员在医疗损害事件中的责任。
(一)医疗费: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如果患者有固定收入,按照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如果患者没有固定收入,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如果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最长赔偿3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赔偿年限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赔偿年限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如果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限于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于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于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赔偿年限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赔偿年限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需求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如果导致患者死亡,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如果导致患者残疾,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第五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