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流程详解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法律知识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详解

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24-04-22

 
272413
导读: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内容包括报告,内部报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等。

报告

内部报告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下,有责任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一旦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如实向所在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外部报告

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有义务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样,对于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也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病例封存或启封

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相关资料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例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并由医疗机构保管。对于疑似输血引起的不良后果,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人员到场进行封存保留。

尸检

当患者死亡后,如果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如果具备尸体冻存条件,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必须经过死者近亲属的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具备国家相关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义务进行尸检。如果一方拒绝或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责任应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承担。

对于在医疗机构死亡的患者,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一般情况下,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周。如果尸体逾期不处理,医疗机构应当经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解释通报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还应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能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应根据相关规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延伸阅读
  1. 构成一级医疗事故的要素
  2.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
  3. 从《民法通则》来分析医疗损害属于什么责任
  4. 医疗事故罪与医疗差错的区分
  5.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书

医疗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术语及赔偿标准
  2.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
  4.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流程
  5. 医院观察室的规定和制度
  6.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7. 医疗纠纷时间是不是挺长的
医疗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医疗纠纷解决方案

  1.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
  2.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与标准
  3. 医疗产品损害纠纷
  4.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5. 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
  6.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7.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