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07-14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件49条规定,非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然而,非医疗事故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医疗过错。根据民法典106条的规定,如果个人或法人因过错侵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产或人身安全,就应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只有因医疗过错导致的误诊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
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但未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到但轻信其不会发生,从而造成损害结果的情况。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应以行为是否“应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为依据。在医学领域,由于个体差异大、疾病发展复杂,意外情况难免发生。关键在于评估医生是否尽职尽责,即医疗过错主要体现在应当预见但未预见、应当防范但未防范的情况。这是一个基本的衡量原则。
首先需要考察病人是否能够清楚、完整地陈述病情,以及诊断所依据的其他客观资料是否充分。特别需要关注各种检查报告是否及时生成,以及病情是否稳定等。
需要考察医疗机构在诊断前是否进行全面的问诊,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辅助检查。在初步诊断后,需要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发展、症状表现和变化来修正诊断。此外,还要评估是否存在过分自信的情况,即在没有进行会诊或讨论的情况下盲目下结论。总体而言,需要以客观标准评估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尽到谨慎的注意义务。
需要考虑医院的等级和所处地域的发展不平衡情况,以及医疗水平和条件的差异。诊断辅助手段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断难度会增加。通常来说,医院级别越高,设施和技术力量越强,医疗水平也越高,因此诊断能力也更强。
综上所述,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的关键在于审查医患双方在医院履行义务时是否合乎规范。如果医院未能恰当履行义务,即存在过错,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医疗机构的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是医院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