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11-19
1. 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标的受到侵害。
2. 侵权行为必须涉及著作权法明文保护的排他性权利。
3. 被害人必须拥有著作权。
4. 被害人必须证明对方存在侵权行为,即侵害著作权人受法律保护的特定权利。复制、展览、表演、发行等行为相对客观,较容易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然而,对于"抄袭"行为,即因"观念"等不受保护,需要首先区分出受保护的"表现形式"。此外,抄袭并不仅限于逐字逐句的雷同,其判断不可避免地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缺乏客观标准。
5. 被告不能以"合理使用"原则为抗辩。著作权法以公益保护为重,即使未经许可使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告仍可以"合理使用"为理由进行免责抗辩。各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此外,对于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明确如下:
(1) 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即根据其商业性使用或非营利教育性目的进行区分;
(2)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性质;
(3) 使用的数量及其在整个受保护作品中所占比例;
(4) 使用对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经济市场价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