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赡养人不符合被赡养条件怎么办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03
近些年,由于赡养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到底赡养有什么样的条件?对于被赡养人如果不符合条件该如何赡养?这些问题也是网友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热点话题。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的内容,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被赡养人不符合赡养条件应采取的措施
一、赡养义务的内容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义务包括物质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三个方面。1. 经济上供养:当父母无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最低生活需要时,有扶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应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赡养费用。如果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子女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必要条件。对于不能或不愿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子女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赡养费用。2. 生活上照料:指帮助年迈体衰的父母。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一规定明确了子女应当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同时也明确了父母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的两个条件,即年老体弱且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父母,无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二、赡养费的规定
1. 父母何时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根据《婚姻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然而,法律对于"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具体认定并没有明确规定。下面,将对审判实务中如何认定此问题进行探讨。2.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是法定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可分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方面,而子女的赡养义务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法定义务。一般来说,父母在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有权要求成年子女向其支付赡养费,成年子女应当履行给付义务。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如果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可以由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对其进行抚养。然而,该子女成年后如果有经济能力,仍然对其父母有赡养义务。3. 父母无劳动能力但生活并不困难时,子女是否必须支付赡养费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父母生活并不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向子女要求支付赡养费,其请求不应得到支付。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父母确实无劳动能力,即使其有退休金等经济来源且生活并不困难,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笔者认为,子女的赡养义务是法定的,支付赡养费一般以父母生活困难且子女不予照料为前提。如果父母虽然无劳动能力,但身体状况良好,收入颇丰,生活并不困难,子女仍负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但赡养的方式可以是与老人共同生活方面的精神抚慰,并非一定要向父母支付赡养费。4. "无劳动能力"是否要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标准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具备赡养条件的子女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时,无论父母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子女都应当履行支付赡养费或精神赡养义务。曾有女儿以父亲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为由,拒绝向父亲支付赡养费的案例,这是对"无劳动能力"界定的错误理解。只要父亲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无劳动能力,无论其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女儿都有支付赡养费的法定义务。5. 赡养费的数额标准如何确定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赡养费的给付标准,各地法院对赡养费的给付标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给付标准:当地最低生活费标准、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或者法官根据被赡养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自由裁量确定。筆者认为,给付赡养费的目的是使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老有所养,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安度晚年。按当地最低生活费水平给付赡养费不能满足老人的正常生活需要,不利于老人的健康长寿。而法官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确定的方式较为主观,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纠纷的公正合理解决。因此,在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父母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当然,如果父母有其他经济收入,子女实际支付的数额应为父母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其他经济收入的差额部分。此外,虽然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父母可以要求子女超出协议或判决数额支付赡养费,但根据赡养费的目的和一般社会道德观念,当父母患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子女支付的赡养费不足以维持父母的正常生活时,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超出判决数额的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