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07-28
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如果房屋被拆除,其产权也会相应撤销。然而,土地使用权可能暂时不会被撤销,因此在拆迁过程中只能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赔偿,而没有房屋拆迁赔偿。
对于原始取得的房屋,房屋灭失的风险自然由其所有人承担。但对于农村自建房屋,如果宅基地因此而灭失,集体应重新分配宅基地。对于继受取得的房屋,可能会出现风险承担人与房屋所有权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
房屋拆迁是指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建设单位对建设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进行拆除,对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迁移安置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主要用于国家建设、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等目的。
需要拆迁的单位应向房屋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拆迁主管部门提出拆迁申请,提交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方案以及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证明等材料。经审核后,拆迁主管部门将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向被拆迁人出示该许可证。
拆迁单位在领取拆迁许可证后,应及时向拆迁范围内的被拆迁人宣告拆迁决定,并发布拆迁公告。公告内容应包括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相关信息。
在拆迁公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拆迁人应与被拆迁人进行平等协商,就拆迁安置事宜签订合同。双方应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被拆迁人应在公告规定的时限内自行搬迁。如果被拆迁人拒不搬迁,拆迁人可以申请强制搬迁。在强制搬迁后,拆迁人应向被拆迁人出具搬迁验收单,并组织对房屋进行拆除。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行政决策工作规程条例》第17条的规定,如果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搬迁,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有权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强制拆迁,或者被拆迁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先行拆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