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具体是怎样的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04
听证程序是指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其实质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听证程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特别重视。我国最早规定听证的是1996年施行的《行政处罚法》。随后,1998年施行的《价格法》、2000年施行的《立法法》先后规定了听证制度。以下仅对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作一些介绍。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特征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地位
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并非独立完整的程序,而是行政处罚程序中的一环。它的主要目的是在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之前,通过当事人和调查人员共同参加的方式,由行政机关的专门人员主持听取当事人的申辩、质证和意见,以进一步查明事实和核实证据。听证程序的设置旨在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目的
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是一种事先、事中的监督程序,与复议和诉讼不同。复议和诉讼是一种事后监督程序,而听证程序是行政机关自我监督和自我改正的程序。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
告知当事人的权利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邮政部门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对于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如果未告知当事人享有听证的权利,将导致行政处罚的无效。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主持人
主持人的指定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邮政部门一般应当指定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相关人员主持听证,而案件承办部门不得主持听证。听证的记录员也应当按照前述规定执行。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举行
提出听证要求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如果是口头形式提出的,案件调查人员应当记录在案,并由当事人签字。
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后,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在举行听证7日前送达《行政处罚听证会通知书》,告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会主持人名单以及可以申请回避和可以委托代理人等事项,并通知案件调查人员。案件调查人员应当在当事人要求听证之日起3日内告知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并将案卷一并移送。
听证参加人员
听证参加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案件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如果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有权申请回避。
听证的公开性
听证应当公开举行,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
听证的步骤
听证应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并说明听证的目的和程序;2. 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3. 主持人和案件调查人员质证当事人;4. 当事人质证证人和调查人员;5. 当事人和调查人员发表意见;6. 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结束后的处理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制作《行政处罚听证会报告书》并提出处理意见。该报告书连同案件调查材料、听证笔录一并报送邮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负责人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予以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或移送其他有关机关处理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