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认定和赔偿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1-07
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认定和赔偿
一、处理及认定之规定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下,应当将其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当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且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根据第二十一条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在特殊情况下,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根据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需要,可以组织医患双方在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或者函件咨询。符合规定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并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根据第二十九条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根据第三十三条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根据第三十七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根据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如果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根据第六十一条规定,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事宜,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赔偿之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的赔偿范围根据伤害类别的不同,分为不同的项目和标准。对于患者人身遭受了损害但经治疗痊愈的情况,其索赔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于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况,除上述赔偿范围外,医方还应赔偿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者的被扶养人生活费。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除上述赔偿范围外,还应支付丧葬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当自然人的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的具体数额应考虑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以及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第五十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具体的赔偿数额根据伤残等级、医疗事故发生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根据第五十一条规定,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的计算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下,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的计算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