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9-28
摘要:医疗事故罪主体限于医务人员,医疗单位中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非医疗工作的人员不能成为本罪主体。医务人员私自行医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非法行医罪论处。医疗事故罪的处罚范围限于责任事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界定,应当以卫生部门制定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为基础,兼顾司法机关制定的人体伤害鉴定标准。
医疗事故罪中的犯罪主体问题探讨
一、医疗单位中非医务人员是否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3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应该是依法取得行医资格的医务人员。这包括医疗防疫人员、药剂人员、护理人员及其他医疗技术人员,他们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因此是典型的医疗事故罪的主体。然而,在医院中从事非医疗工作的人员,如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是否可以构成医疗事故罪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扩大医务人员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将所有在医疗单位工作的人员都称为医务人员。这样,因行政、后勤工作失职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可以被称为医疗事故,因此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也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这种观点认为,医疗单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种工作人员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医疗单位中的各种人员都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只限于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医疗单位中的党政干部、后勤人员等非医务人员不能构成该罪。这是因为刑法对医疗事故罪的惩治力度考虑到了这种犯罪的特殊性,将非医务人员以医疗事故罪论处可能会过于宽容,不符合惩罚的目的。对于党政干部或后勤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病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情况,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构成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如果是一般主体可以构成过失犯罪的主体。卫生部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苦干问题的说明》中明确规定,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也应当被视为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因此,在实践中,对于医疗单位中非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基本上都会被视为医疗事故处理。这在民事责任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医疗单位作为一方当事人,对所属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造成的不良后果应承担赔偿责任。至于具体是哪个人造成的损害后果,对于医疗单位的赔偿责任并没有实质影响。然而,在涉及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将非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并将其定性为医疗事故罪并适用相同的量刑标准,可能违背了立法精神。我国刑法对医疗事故罪的刑罚设定相对较低,这是考虑到诊疗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而给予的宽容。因此,只有与诊疗护理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这种特殊对待。虽然在医疗单位工作,但从事的并非诊疗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应该享受这种特殊对待,因为他们的工作并不具备诊疗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与其他类型的责任事故并没有根本区别。总之,本文同意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应严格限定于医务人员,而不包括非医务人员。尽管一些由医疗单位的非医务人员引起的事故也可以称为医疗事故,并由医疗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涉及刑事责任的追究时,应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身份分别定罪。对于一般工勤人员,应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至于医疗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因失职造成事故的定性处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建议通过修改立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可以由最高司法机关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以规范事业单位中行政管理人员的渎职责任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那些既属党政管理人员又属卫生技术人员的“双肩挑”干部,在履行与诊疗护理工作有直接关系的职责中,因失职导致严重后果的,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