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30
1. 双方当事人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先由患方陈述,随后是医疗机构。
2. 专家鉴定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提问,并要求当事人如实回答。在必要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
3. 双方当事人退场。
4. 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和答辩等进行讨论。
5. 经过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对于鉴定结论存在不同意见的成员,应予以注明。
1. 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 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 抢救急危患者时,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 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 其他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材料。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首次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再次鉴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进行。对于疑难、复杂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请求中华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一般情况下,再次鉴定即为最终鉴定。
鉴定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2. 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4. 医疗事故等级。
鉴定组会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责任认定直接关系到赔偿项目、范围和数额的最终确定。
医疗事故等级分为四级十二等,分别是一级甲、乙等医疗事故;二级甲、乙、丙、丁等医疗事故;三级甲、乙、丙、丁、戊等医疗事故;四级医疗事故。对于伤残患者,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在司法实践中,事故等级与赔偿数额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