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一致怎么处理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31
现在“医闹”事件层出不穷,发生医疗事故是谁都不想的,如果家属和医院发生争执,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候会鉴定多次,那么,如果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一致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针对这个问题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可以帮到你。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一致的处理方法
一、司法鉴定增强医疗事故鉴定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发生医患纠纷的情况,应由医学会组织医学专家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然而,患者对这些所谓的医学专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存在怀疑和顾虑。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是人身损害赔偿的一个分支,医疗过错侵权行为法统领于侵权行为法。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是否可以用司法鉴定来替代医疗事故鉴定,或者仅仅进行司法鉴定是否足以处理医疗侵权纠纷案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于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如果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尤其是患方对这一条例非常不满意。为了解决无法启动鉴定程序或者启动鉴定程序后医方或患方中的一方不配合导致无法做出鉴定结论的情况,现在的做法是,一方当事人(通常是患方)起诉后,向法院提出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然后,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以确保能够启动鉴定程序。如果患方或医方作为原告或被告的一方不配合,在法院依法通知其到场后拒不到场,法院将代替不到场的一方进行抽样鉴定。如果原告或被告一方的原因导致无法做出鉴定结论,法院应当做出对该方不利的裁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医疗事故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再次鉴定和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如果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满意,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在人民法院委托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分为以上三种情况。只是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满意时,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而不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根据《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并申请重新鉴定时,如果提供证据证明存在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或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等情形,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重新鉴定。对于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式解决,不需要重新鉴定。因此,如果当事人在起诉之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了鉴定,医学会出具鉴定结论后,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并申请再次鉴定,向法院提交了再次鉴定申请,法院应当根据上述规定进行审查。对于符合要求的再次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需要重新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这样,法院已将医疗事故鉴定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二、用司法鉴定替代医疗事故鉴定
由于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只是一种证据,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之一,因此在医疗侵权行为诉讼中,是否必须要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如果没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法律保护?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即使没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人民法院仍然可以依据当事人提供的其他证据,并根据《证据规定》中关于举证责任和举证倒置的规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基于这一观点,可以推论出在医疗侵权行为纠纷中,可以用司法鉴定来替代医疗事故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