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判决的合法性与存在理论基础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7-19
一、分权制约与全面保障权利理论
根据现代法治通说,权力分工和权力制约是法治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全面保障权利不受权力侵害。有效的权力制约是权力系统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客观需求,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是基本的权力制约之一。司法权通过干预行政权的行使,不仅限制羁束性行政行为,还应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裁量性行政行为,以实现权利的全面保障。
二、司法权构成理论
在分权理论基础上,现代法治理论形成了权力构成理论,区分了不同性质权力的特点和内涵。司法权作为判断权,在立法权委托时,赋予了司法权对权利义务的终局认定权。变更权与前两者共同构成了司法权的三个支柱,变更判决本来就是法院应承担的职责。
三、行政权的扩张与回应
行政权作为管理权,其本质特征是主动性,行使行政权总是积极干预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私人生活。行政权的主动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行政权的扩张,成为个体权利的最重要威胁,控制行政权成为各国法律制度的重点。无论是羁束性行政行为还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都可能对权利构成侵害。在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中,赋予司法机关作出变更判决的权力是对行政权扩张的必然回应。变更判决作为一种判决方式,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既能维护和监督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行使,又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权的终极目标。因此,撤销判决不能取代变更判决,变更判决的存在是合法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