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0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会选择具有丰富投资经历的人代自己进行投资,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那么,如果遭遇他人诱导,是否构成诈骗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利用虚假的数据、虚假的信息,以包营利为保证诱导他人投资的,是属于诈骗的行为,通常会构成诈骗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受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处罚,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本法另有规定的,将依照规定执行。
诈骗罪的四个特征
1、客体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属于诈骗罪的对象。
2、客观要件
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情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虚构或隐瞒事实行为都属于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构成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售的商品进行夸张宣传,只要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不属于欺诈行为。
3、主体要件
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