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不适合社会实践的问题。然而,《办法》在实施十余年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医疗事故定义过于狭窄,鉴定体制不合理,赔偿金额过低等。因此,制定一部新的规范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文件势在必行。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施行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对四级医疗事故定义的不完善,医学会鉴定人不出庭接受质证等。因此,《条例》在司法实践中逐渐被边缘化。
1、条例关于赔偿责任的规定将不再作为审判依据。
侵权责任法将医疗损害责任列入第七章进行规范,意味着医疗损害赔偿彻底纳入民法调整范围,不再存在特殊赔偿的情形。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将按照第二章责任方式的有关规定进行赔偿,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侵权责任法的司法解释时,将根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完善解释来对侵权赔偿责任法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细化。这个司法解释必然也适用于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不会单独规定医疗损害责任。这样,关于医疗损害是一种特殊类型损害,不应当与一般民事侵权承担一样的赔偿责任的观点基本上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样,《条例》关于赔偿责任的规定,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将被废弃,医疗纠纷有望一元化处理。
2、《条例》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将失去意义。
侵权责任法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并没有区分明显损害或者不明显损害,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两个前提是患者有损害以及医方有过错。这与《条例》关于四级医疗事故的定义以及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大相径庭。《条例》的这些规定将失去现实意义。
3、《条例》规定的医学会鉴定体制面临巨大考验。
《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之间存在冲突。在司法实践中,委托司法鉴定还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成为医患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将在司法解释中得到明确,如何确定医疗损害的鉴定体制,将影响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如果司法解释确定医疗纠纷的鉴定统一到司法鉴定,那么《条例》关于医学会鉴定体系将只能运用在行政处理程序中,退出医疗纠纷的民事诉讼程序。
1、如果由患方承担举证责任将把医疗纠纷推离法院。
侵权责任法草案规定医疗纠纷中患方承担举证责任,这使得许多患方不敢、不愿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医疗机构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如果患方不敢、不愿打官司解决医疗纠纷,对医疗机构来说并不是好事。
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患者有损害以及医方有过错。患方可能需要举证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或者至少证明医疗机构存在法定的三种情形。这使得患方在医疗纠纷中需要承担更大的举证责任,缺乏打官司的勇气。
2、提供病历资料的规定将加剧医疗纠纷的乱局。
对于病历资料的提供一直是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病历资料,但对于病历的判断缺乏公正、完整的标准。不同法院、法官对于相同情况的判断标准不一致,这容易使当事人对医疗诉讼程序产生畏难或者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继续延续。
医患矛盾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诊疗行为、经济问题、安全保护义务以及知情权、隐私权的侵害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为了化解医患矛盾,应该发挥多种渠道的作用,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进行处理,包括医疗纠纷调解、医患协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和司法审判等。法院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应该在处理医患纠纷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处理医患纠纷中,法院应当确保程序的公正,避免拖延审理时间。对于病历的判断应当有统一的标准,避免不同法院、法官对同一情况的不一致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