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7-20
在确定禁养范围时,需考虑当地市、县、区级政府是否发布了相应的行政命令、红头文件或抽象性的行政行为来划定禁养区域。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各地应制定自己所辖区域内的禁养范围。例如,江苏规定水源保护地的半径一公里范围内不得存在养殖场,湖南长沙规定五百米范围内不得存在养殖场。各地划定的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在水源保护地和景区等地,这是禁养的主要范围。地方政府应公开制定并实施这一规划。首先要核实区县政府是否制定了规划,如果制定了,要确定养殖场是否位于禁养范围内。如果养殖场不符合环境要求,还需确定是否对水源保护产生影响。
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养殖场未纳入禁养范围,进行环保关停时需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搬迁。对于已纳入禁养范围的养殖场,这个问题就不再重要。例如,我代理的江苏昆山禁养案件中,我们首先通过查询信息公开得知该养殖场并未纳入禁养范围,但该养殖场确实缺乏处理污染环境的相关设施。最后,我们申请增设污染处理设施进行二次处理,并得到了环保部门和政府的批示。补办相关证照后,该养殖场仍可继续经营。
关闭、搬迁是一系列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程序,其中最早的关停通知是一个具体的行政处罚行为。面对行政处罚行为,养殖场有权利进行重议和诉讼,将是否应该实施关闭关停纳入法律司法审查的范畴。关闭关停涉及建筑物,根据《行政强制法》第44条的规定,在重议、诉讼结束后,如果仍需拆除,将进入行政强拆或司法强拆的过程。目前,各地在实施关闭关停的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有些地方在断水断电后不再理会,只要水电未恢复,养殖场就无法经营;还有些地方要求将畜牧养殖设备全部搬迁,将养殖动物全部销售,强制拆除后不再恢复生产条件。
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应给予补偿,但实践中补偿额度较低。补偿应根据畜牧养殖的规模来计算停产停业的损失,但预期利益和现有固定资产并未考虑在内,这是双方主要的矛盾。养殖场的建设只能用于养殖行业,一旦关闭关停,房屋的利用价值就消失了。因此,无论是否拆迁,对于养殖企业主来说都是一样的,按照养殖场的性质,这些房屋无法用于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