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0
叛逃罪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类出国人员增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于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促进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外交交往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掌握国家秘密的人员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给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危害。特别是对那些叛逃后一时未发现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一时没有公开投靠境外机构、组织的国家工作人员,给我国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带来了重大危害。
叛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的行为。
首先,必须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并危害了国家安全才构成犯罪。若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或没有危害国家安全,则不能构成犯罪。
其次,必须是擅离岗位叛逃,没有离开自己工作岗位的行为不可能构成叛逃。
第三,叛逃行为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境内履行公务期间叛逃至境外,二是在境外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指的是在境内实施背叛国家、逃往境外或在境外实施背叛国家的出逃行为。具体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内或境外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并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造成了危害。
最后,叛逃行为必须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因此单纯逃往境外或不回到境内等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构成本罪。
叛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考虑中国国情和犯罪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叛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叛逃行为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