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0
医患双方的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医务人员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力,例如处置权和处方权。然而,从本质上讲,医患双方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应当处于平等地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享有平等的地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公开是公正的保障,公正是公平的基础。公平首先体现在医患双方在处理过程中地位的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应享有额外的特权。其次,公平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例如,相关条例赋予医疗机构特定资料的保管权,如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等。同时,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医疗机构应承担相应的医疗事故责任。此外,在适用法律上也必须体现公平,不能针对同一个争议事实对医患双方适用不同的法律。
公正的适用法律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相关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组成以及鉴定专家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等程序规定,目的是确保专家能够客观地进行鉴定,不受外部干扰。通过这种随机抽取的程序机制,实现公正的鉴定和处理。实体公正则涉及证据的适用和法律的适用。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处理。
公开虽然是形式上的要求,但具有实质上的意义。根据法制原则,内部规定不能调整外部的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内部规定和文件不能作为司法机关判案和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在处理争议时,必须采取公开的方式,即公开程序、证据内容和适用的法律。
相关条例将处理造成患者死亡或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责任确定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这样做是为了减轻当事人申请事故处理的负担,减少因乘车、食宿而增加的费用支出。将处理部门定在县市两级,既有利于处理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也方便当事人陈述自己的理由。及时、便民不仅仅是节省时间和方便的问题,还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缓解和解决争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