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0
1.当事人应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或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维持原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十日内,书面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调解。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与当事人约定调解时间、地点,并在调解时间前三日通知当事人。
1.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2.听取各方当事人的请求和理由。
3.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4.计算损害赔偿金额,并确定各方当事人的赔偿比例。
5.确定赔偿履行方式和期限。
如果调解达成协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
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1.轻微事故:造成轻伤1至2人,或机动车事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财产损失不足200元。
2.一般事故:造成重伤1至2人,或轻伤3人以上,或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
3.重大事故: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
4.特大事故: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重伤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
1.主观原因:指造成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本身的主观故意或过失,如违反规定、疏忽大意、操作技术错误等。
2.客观原因:指由于车辆、道路、环境条件等不利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
1.机动车事故:指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的事故中,机动车负同等责任的情况。
2.非机动车事故:指非机动车辆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如畜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等。
3.行人事故:指行人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或护理误工费、社保补缴费、重新入职损失费、重新找工作短期生活费、暂时失业费、住院生活或采购费、返乡跨省交通费、县内交通费、跨县交通费、护理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跑腿费、起诉取证跑腿费、差旅费、因伤服药输液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或缝合伤疼费、各类复印费、衣物报废或财产损失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康复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应根据当事人具体情况,包括地区经济环境、身份、家庭背景、在案件中的责任大小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由法官依据自由裁量权在一个类似客观合理适当的范围内确定。
财产损失赔偿标准根据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确定。
直接损失赔偿标准:原则上应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对于可修复的车辆、设施和物品,应赔偿维修费;对于因局部损失导致贬值的,还应赔偿贬值部分损失;对于无法修复的,应赔偿其实际价值。
间接损失赔偿标准:侵害人应赔偿受害人因交通事故遭受的间接损失。例如,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受害人以被损车辆正用于货物运输或旅客运输经营活动,要求赔偿被损车辆修复期间的停运损失,交通事故责任者应予赔偿。
以上是关于交通事故赔偿调解程序、分类和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当事人可以选择找人民法院或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如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帮助。
引用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