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18
合同违约金的约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定固定金额,另一种是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对于约定固定金额的情况,根据《民法典》规定,定金数额不得超过合同本金的20%。如果违约金数额超过合同标的总额的20%,则应视为违约金"过高",超过部分不受保护。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整违约金的数额。
通常情况下,合同当事人不会故意约定过高的违约金。然而,当事人约定过高违约金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当事人为了迫切达成合同,会接受对自己不利的违约金条款;有些人为了表明自己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的诚意,会接受过高的违约金条款;还有些人可能轻信自己不会违约,会随意签订高额违约金条款;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处于劣势地位,无奈签订此类合同。这些过高的违约金条款并不代表当事人真实意愿,应当根据法律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都不愿意违约。如果当事人不是故意或恶意违约,而是受到客观情况影响不得已违约,并且守约方所受的损失并不严重,严格适用约定的违约金条款往往会导致违约金过高。
如果让一个正常理性的人签订同一合同,在约定违约金时很可能不会约定同样高的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标准。因此,可以认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
违约金本身具有惩罚性质。在约定违约金计算标准并且标准本身并不"过高"的情况下,如果违约方的违约情节严重,例如违约时间长、违约数量多等,导致计算出的违约金绝对数额可能偏大,不应将其视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而予以调低。否则,违约方可能会将合同约定视为游戏,随意违约,违约金条款无法有效发挥警示和制裁违约行为的作用。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的违约金不得过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约定。考虑的因素包括违约情节、当事人违约的具体情况、约定违约金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违约金本身的约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