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调解条件及原则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受案范围法律知识

治安调解条件及原则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0-05-25

 
132727

治安调解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各种民事权益争执;

二、必须是《条例》规定的调解范围;

三、必须是已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的行为;

四、必须当事人各方由自愿接受调解的意愿;

五、治安调解必须是公安机关认为可以适用调解的。

治安调解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一方面,治安调解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即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主持,双方当事人(或者委托人)参加、共同达成有关协议。其中,当事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的,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实施调解时要规范工作流程,即详细询问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情节、结果等情况,并做好记录;明确告知法律规定的调解内容、效力和依法履行等要求以及不履行协议的法律后果;请当事人陈述事件经过,各自的理由和意见;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没有重大误解,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公正原则。治安调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调解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必须在查清事实、取得证据、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调解。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是正确进行调解处理的前提和基础,而分清责任则是解决纠纷的关键。因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治安调解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有效处理纠纷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主持调解的人民警察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调解意见,不得偏袒一方。

(三)公开原则。治安调解公开进行,是指公安机关应当让双方当事人都了解案件的事实和违法的性质,以及依据法律应当给予违法当事人何种治安管理处罚等情况,在双方当事人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调解。如对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进行调解时,可以邀请居委会、村委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但是,对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双方当事人都要求不公开的,治安调解可不公开。

(四)自愿原则。调解都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原则,治安调解同样如此。治安调解必须以当事人各方自愿为调解处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治安调解就没有基础。自愿包括自愿接受调解处理,自愿达成并共同遵守治安调解协议。公安机关不能以行政强制的手段强迫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

(五)及时原则。多年来,治安案件久拖不结、久调不决的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8月,周永康同志对办理治安案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从保一方平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不断提高治安案件的处理效率和水平。为此,《规范》第九条规定,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对明显不构成轻伤、不需要伤情鉴定以及损毁财物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需要伤情鉴定或者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伤情鉴定文书和价值认定结论出具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次调解。对治安调解不成的,应当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及时依法处罚,不得久拖不决。

(六)教育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是办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治安调解过程中,人民警察应当通过查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当事人的错误和违法之处,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有效发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引导一方的积极作用。

延伸阅读
  1. 校园欺凌是否构成行政违法行为
  2. 一、一般打架斗殴不到轻伤的处理方式
  3. 被打伤脸部缝针能报案吗?
  4. 派出所调解有哪些规定
  5. 校园欺凌和打架的区别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2.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与特点
  3.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
  4.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5. 公安机关查找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信息工作规定
  6.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7. 案情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